苏祠简介 管理信息 苏祠荣誉 苏祠历史 馆长推荐 苏祠动态

阅读量:1269

发布时间:2020/10/29

我在苏祠修文物:王士祯《眉州谒三苏公祠》

三苏祠保存有从南宋至现代各类石刻140余通,木刻10余通。碑刻内容丰富,以苏轼墨迹刻石为主,计有80多通,有东坡故事类的碑刻,如明代《马券碑》和《东坡先生盘陀画像碑》等;有记载三苏祠历史沿革的碑刻,如明代赵渊《三苏先生祠记碑》,民国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营布告碑》等。

此外,还有一类特别的碑刻,那就是历代文人拜谒吟诵三苏的诗文碑刻。南宋以来,许多文人专程来眉州拜谒三苏祠,并吟诗作赋描绘三苏祠的秀丽景色,抒发对三苏先贤的无限景仰。
南宋陆游游览眉州三苏祠后写下《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》《木假山》等诗,其中“孕奇蓄秀当此地,郁然千载诗书城”成为眉山“诗书城”的定评;元代高丽诗人李齐贤在拜谒“三苏堂”后留下《眉州》一诗,盛赞三苏父子及三苏祠,“渥洼独步老骐骥,丹穴双飞雏凤凰”;明代眉州知州许仁写下《眉州八景》组诗,其中《苏池瑞莲》为眉州第一景;清代四川学政使何绍基留下《谒三苏祠诗》、黄云鹄写有《寄题三苏祠壁》。这些历代文人留下的诗有部分被刻为珍贵的石碑,保存于三苏祠碑廊中。
在三苏祠前厅耳房的碑亭中,有一通石碑上刻有清代王士祯的《眉州谒三苏公祠》,在木假山堂旁也悬挂有相同内容的木刻匾。一直以来博物馆研究人员对三苏祠内的明清石刻考证较多,但在查阅相关研究资料时,却没有发现对清代王士祯来三苏祠的研究资料以及留存诗文的介绍。恰巧,三苏祠文物宗教部正准备修复王士祯《眉州谒三苏公祠》木刻,我积极参与到修复工作中,并从中得到一些新的发现,这让我产生了想要了解更多王士祯与三苏祠之间故事的想法,并就此诗做一些简单初步地介绍和欣赏。
图片

王士祯,字子贞,号渔洋山人,山东新城人,官至刑部尚书,谥文简,清代著名诗人,创“神韵说”。康熙十一年(1672)六月,王士祯奉旨巡视四川乡试,之后往返停留四川各地近半年。据山东大学出版社《王渔洋先生年谱》(伊丕聪编著)中收录的《渔洋自撰年谱》载:“六月,奉命典四川乡试。”《蜀道驿程记》载:“先生述及典试四川,行程所及大川名山。”《居易录》中记载的更加详细,“康熙壬子,予以户部郎中奉命典四川乡试,所过名山,如……青城、蟆颐、凌云、峨眉……凡登望皆有诗,为《蜀道集》,又别为《蜀道驿程记》”。王士祯来往蜀中各地便览名山大川,诗风也变得苍劲雄放,清代学者张维屏评价他“入蜀后诗骨愈老,诗境愈熟,濡染大笔,积健为雄,直同‘香象渡河’,岂独‘羚羊挂角’。”

图片

王士祯小像

眉州谒三苏公祠
王士祯
蟆颐山色腴不枯,玻璃江水如醍醐。
眉州城廓劫灰后,水塍漠漠成榛芜。
邮亭下马询老卒,苏公故第城西隅。
旋来束带荐苹藻,辰良何必烦神巫。
往昔此地铁脚乱,高门大宅皆焚如。
此祠岿然谁所作,维公大节惊顽愚。
双柏轮囷溜霜雨,廷立冠剑古丈夫。
长公遗像龙眠笔,马券剥落涪翁书。
残碑插笏尚林立,紫藤碧藓缠龟趺。
祠西一水最萧瑟,经霜菡萏犹扶疏。
甘蕉十丈覆檐霤,落花乱迸红珊瑚。
当年结构不草草,要令咫尺成江湖。
故园如此不归老,与人家国徒区区。
琼儋雷藤历九死,口甘熏鼠随猿狙。
头纲八饼有何意,桄榔万里非吾庐。
两公神灵未磨灭,应翳白凤游青都。
游戏下界亦聊耳,鲲鹏岂必枪枋榆。
眉州玻璃天马驹,酹公三釂公归乎。
康熙十一年壬子秋九月 济南 王士祯
 
康熙十一年(1672)九月,王士祯来到眉州谒三苏祠并作诗,诗中景色从城外东山的蟆颐山描绘到城内南边的三苏祠。诗句开头描绘了蟆颐山和玻璃江的秀美风光。蟆颐山位于眉山城东的岷江边,距城约四公里,因山形状如癞蛤蟆的下巴而得名。山中有蟆颐观,始建于南朝,历史悠久,曾是川西南最大的道观,今存山门、明代大殿、老人泉、明清碑石题刻等景观,其中“蟆颐晚照”为明代“眉山八景”之第二景。蟆颐山下的岷江,水流平稳,江水清澈透明,故得名“玻璃江”。南宋时,眉州知州魏了翁扩修江乡馆,筑望江楼,夜登望江亭,俯瞰玻璃江,“皓月临江渚,玉宇尽清辉”,仿佛入仙境。明代许仁也将“江乡夜月”列入“眉山八景”之中。其后,大段诗句描绘了三苏祠内的景色。康熙初年,整个四川纳入清代版图,经过连年战争,整个城市都呈现出一幅萧条颓败的景象,王士祯所见到的是“眉州城廓劫灰后,水塍漠漠成榛芜”“往昔此地铁脚乱,高门大宅皆焚如”。三苏祠在战火过后仅“五碑一钟”幸存,诗文中提到的“长公遗像龙眠笔,马券剥落涪翁书”,便是流传至今的“东坡盘陀像碑”和“马券碑”。王士祯诗是证明这两碑流传有序的重要佐证之一,目前两块石碑较为完好的保存在三苏祠碑廊中,供游人参观学习。
清康熙四年(1665),眉州知州赵蕙芽主持摹拟重建三苏祠,将“旧以其庐既毁于兵,蓬蒿中仅坡公遗像一,石帙二,并池水一曲而已”的祠堂,修缮成“一宏十丈花茵馥,辍斝呼童分残盝”“玉井匀来甘冷味,平看并蒂映清华”,让苏家故居和三苏古祠的风貌再次呈现,并奠定了三苏祠整体建筑风格和基本布局。修缮后的三苏祠,“经霜菡萏犹扶疏”“甘蕉十丈覆檐溜,落花乱迸红珊瑚”,处处是美景。诗文最后,王士祯感叹苏氏兄弟颠沛辗转的坎坷生涯,对他们最终未能回归故园感到遗憾,诗中表达了他对兄弟二人豁达人生观的推崇和景仰,以及对三苏先贤的深切缅怀。
《眉州谒三苏公祠》诗分别用石刻和木刻两种形式保存。石刻存放于三苏祠前厅耳房碑亭中,碑高1.75米,宽0.75米。碑上除王士祯诗外,还有清代杨尚璞《题三苏祠》、箫学《瑞莲池》和清代眉州知州蔡宗建《瑞莲池》三诗。碑上四诗因年代久远,部分字迹已较为模糊或剥落,可辨识部分主要为王士祯诗。木刻版王士祯《眉州谒三苏公祠》诗,与碑上文字内容完全相同,保存状况也较好,字迹及印章都清晰可辨,有“阮亭”和“渔洋山人”印章各一枚。此外,石碑和木刻上均未有诗名,经过查阅王士祯诗文集,才知道准确诗名为《眉州谒三苏公祠》。
图片

由于年代久远,悬挂在外等多种原因,木刻板表面积尘,红色漆料收缩开裂,填色的白色字口掉色严重,整个木刻出现斑驳松动的情况。因此,三苏祠博物馆文物宗教部,近期对木刻《眉州谒三苏公祠》进行了清洁、整修工作。修复人员首先将木刻取回修复室,小心清理表面积尘,查看掉漆脱色程度,并进一步检查木刻内部有无病虫害、破损朽坏等情况。然后,对木刻表面进行彻底清洁,除朽、加固等前期基础工作,技术人员再采用传统的技法和材料,对匾上的文字、印章进行配色、填色等复原工作。为了确保文字填色工作的准确性,技术人员先后查阅《眉山县志》《王渔洋先生年谱》《王士祯全集》等书籍,再将匾上字迹与不同版本原诗一一比对,最后将模糊掉色的文字辨识清楚,确认无误后依次填色,例如其中的古今异体字、生僻字“霤”“釂”等。整个修复过程基本达到了文物保护“修旧如旧”的要求,修复之后的木刻板“焕然一新”,仍然悬挂于木假山堂右侧,供游人欣赏。


图片